TCP/IP 協定與 Internet 網路:第一章 TCP/IP 協定簡介 下一頁
第一章 TCP/IP 協定簡介
1-1 TCP/IP 與 Internet 網路
『網際網路』(Internet)已漸成為電腦網路的代名詞,也和人們的生活、工作、休閒,甚至政治、經濟、國防密不可分。早期電腦網路是一個嚴肅的話題,也是專業領域的特殊應用工具。自從有了 Internet 網路後,電腦網路由專業領域走入商業應用,更進而帶入日常生活裡,使電腦網路與人們各種活動緊密相連著。如果有人存心要遠離電腦網路,在目前社會環境裡已幾乎不可能。
早期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裡發生事件,由耳語相傳、飛鴿傳書、無線廣播到報紙登錄,這可能要花費一段時間,當您收到此訊息時,恐已無時效性可言。近年來由於廣播事業的發達,在任何地方發生事件,我們幾乎可以同步知曉。整個地球環境好像已變小了,歐洲、非洲、美洲、甚至南極、北極都與我們相鄰,世界不再那麼神秘莫測了,人與人之間的相依賴生活也愈來愈緊密,想要回到與世無爭的自然環境裡也愈加困難喔!
雖然廣播事業加速連結整個社會,但它還是單方向的傳播方式,對於知識傳遞還是緩慢的。世界任何地區發展出的新科技技術,要傳播到其它角落,讓各地區人們共享其成果或共同來研究發展,可要花費一段長的時間。Internet 網路彌補這個漏洞,它不但使有形的聲音、影像傳遞迅速,更可貴的是快速流通各方面的資訊。隨著資訊快速流通,知識的廣播更加細膩、廣泛,讓各地區能共同發展科技、文化,並使整個世界的科技、藝術、文明迅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。
知識科技的洪流是無止境的,雖然 Internet 改變了整個社會的型態,也因為知識的流通快速,使 Internet 的技術更加快速發展,也更快速的帶動社會發展。許多人告訴我,她/他不願再學資訊科技了,因為無法追得上技術的發展,本人誠懇忠告,想要像過去只要學習一項技能,便能頤養終身,在目前社會裡幾乎是不可能了。不只有資訊科技發展迅速,無論化學、機械、電機、甚至法律、商學、歷史、地理等等各方領域的發展都非常快速。這是因為知識領域不再像過去那樣只侷限於某一範圍,而是要整合各方領域學習,才能符合目前環境的需求。追根究底皆拜 Internet 網路所賜,唉!Internet 網路真是讓人又愛,又恨。
1-1-1 何謂 Internet?
何謂 Internet?即是:
『利用 TCP/IP 通訊協定所構成的公眾網路』
也就是說,連結 Internet 上的電腦,都必須具有TCP/IP 協定的通訊能力。但從另一方面來講,由於 Internet 網路的風行,絕大部分的電腦都具有 TCP/IP 通訊能力,也讓絕大部分的電腦都能連接到 Internet 網路,因此要說它是整合全世界網路也不為過。Internet 今天有此成就不但要感謝 Internet 網路的工作者,更要感謝許多沒沒無聞的幕後英雄,由於他們在 Internet 網路上提供許多可貴的資源,才會讓人們願意使用它,也才能使 Internet 快速發展。由於更多的資源取得方便,也刺激 TCPIP 網路技術的發展,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。因此,Internet 的演進,許多人都說是偶然的、不可預測的。
欲整合全世界網路是何等的浩大工程,試想電話系統經歷百年的努力,才將全世界電話系統整合起來,但到目前為止,也沒有真正成功,還有許多地區必須透過人工的轉接,無法達到自動化環境。這牽涉到各地區的經濟、語言、政治、文化環境等等因素。再從另一個觀點來看,電話系統的發展為何如此的緩慢,主要原因電話系統是一個嚴謹、品質較高的網路環境,簡單的說,它是一種昂貴的系統,必須大型的電信公司才能完成工作。反觀 Internet 是一種便宜、而且鬆散的網路環境,任何人經由簡單的設備(數據機或路由器)便可以隨時連結或退出網路。再從另一個觀點來看,電話系統是由上而下發展而來,有了大型公司的網路系統,再延伸到各地的電話系統,甚至這些工程都由大型電信公司承攬。而 Internet 網路是由下至上,首先各地區(公司、學校、單位)依照需要建構網路,再由同一性質的單位(如,學校)將他們的網路連結成較大的網路(如,TANET),再由此網路連結到其他網路上。Internet 網路就是如此一層一層建構而成,它的成員都是自發性而非強迫的,任一成員(電腦或網路)都可隨時選擇它要在哪一個連結網路底下。因此,Internet 網路的形成架構如圖 1-1 所示。
圖 1-1 Internet 網路架構
1-1-2 TCP/IP 網路史觀
Internet、ARPANET或 TCP/IP 網路的名稱一直困擾著許多讀者,如欲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,必須由它們之間歷史演進說起。
在 1960 年代末期,美國國防部(Department of Defense, DoD)有鑒於機構內,不同廠商之電腦充斥,各種電腦都有自己的作業系統及網路,彼此之間溝通非常困難,甚至無法互相傳送檔案,因此決定建構一個標準的通訊協定,讓不同廠商之間的電腦能夠連結在一起,並能互相通信及傳遞資料。於是在 1968 年接受若干大學和公司的建議,成立『國防部尖端研究企劃署』(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, DARPA)負責該項工作。初期 DARPA 架設一個實驗性的分封交換網路,稱之為『ARPANET』,作為連結一般政府機關及實驗室的電腦,效果非常良好。同一個年代 Unix 也在 Bell 實驗室發展出來。
1970 年代初期,ARPANET 開始嘗試加入不同的傳輸介質,如移動式無線電、衛星連線等等。直到 1975 年,DARPA制定了標準介面,使其更容易連接一般區域性網路,例如 Ethernet 或 Token-Ring 網路等,TCP/IP 的基本雛形就因此而誕生。到了 1980 年,TCP/IP 正式問世,DARPA 為了推廣它,便以極低的價格安裝在不同電腦上,然而當時各大型廠商都有自己的網路系統,對於 TCP/IP 的發展也興趣索然,DARPA 便以提供獎學金方式,與柏克萊(Berkeley)大學合作,將 TCP/IP 植入 BSD Unix 作業系統內。隨著 Unix 作業系統漸漸普及於各大學之間,TCP/IP 也漸成為各大學和研究機構之間電腦的主要連線,當時 ARPANET 和 TCP/IP 網路幾乎成為代名詞。1983 年美國國防部為了顧及機密要求,將 ARPANET 分割成兩個網路:MILNET 和 ARPANET。ARPANET 為非機密部分;而 MILNET 為機密部分,僅供與 DoD 簽約合作之廠商使用。在同一時期,Internet 網路也漸風行於各學校與研究單位之間,當時它代表由 MILNET 和 ARPANET 所構成的整個網路。
到了 1980 年代末期,隨著 Internet 網路的普及,網路的商業化應用,也如雨後春筍般的被發展出來。Internet 也漸深入到辦公室,Internet 的應用再也不限制於學校或研究單位。因此,TCP/IP 網路由軍方發展出來,經歷電腦工程界、學術界、而到達商業界。從此以後,各電腦廠商已漸漸面臨 TCP/IP 的威力,開始在自家電腦上植入 TCP/IP 通訊協定,使 TCP/IP 不再侷限於 Unix 作業系統,不同廠商的作業系統也都可以利用 TCP/IP 來互相通訊及傳送檔案,目前全世界大部分電腦系統都已被 TCP/IP 整合成功。
1-1-3 Internet 組織與標準
Internet 是一個開放系統環境,並非如一般商業網路(如,IBM SNA 網路)那麼嚴謹,網路標準的制定也非常鬆散,一般都隨著網路環境的成長與需要而制定。早期負責監督整個 Internet 網路技術的發展組織是 Internet 活動部會(Internet Activities Board, IAB),IAB 是 1983 年成立的,而當時 Internet 仍然屬於研發性網路,其下設有兩個工作群組:
(1)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(IETF)
為短期、標準導向的組織,且劃分為九個工作網域(應用程式、繞送及定址、安全性等),IETF 研發出各種 Internet 標準規格。另外還成立一個 Internet Engineering Steering Group(IESG)來輔助 IETF。
(2) 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(IRTF)
從事長期的研究計劃。 隨著 Internet 的國際化與網路上的日益複雜,國際間漸漸意識到必須建立更有公信力、非官方組織,以便整合當時現有的網路資源,因此,在 1991 年 6 月於哥本哈根(Copenhagen)舉行的一個國際性網路會議中宣佈成立 『網際網路協會』(Internet Society, ISOC),並於 1992 年 1 月正式成立,其成員包括來自全球各地與 Internet 有關的企業、非營利機構、官方部門、甚至個人。從此之後 IAB 也成為 ISOC 下的成員。
ISOC 的功能是多方面的,包括發展並推廣 Internet 的技術及應用、收集並傳播 Internet 相關資訊、強化整個 Internet 結構、以及有關 Internet 的教育及研發。ISOC 也主導整個 Internet 上的各項活動,並協助開發中國家、地區發展 Internet 的基礎建設,最後,ISOC 也與其他相關國際機構、官方部門接觸,以利上述工作的推行。
TCP/IP通訊協定裡包含各種號碼,譬如,IP 位址、協定號碼、以及網域名稱等,為了統一管理,Internet 亦設置一個負責號碼配置機構 - IANA(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)。IANA 專職負責 Internet 號碼的配置、登錄,並定期以 Internet 的建議文件 RFC(Request For Command)形式公佈。
Internet 大部分的文件、程式、或測試都是由感興趣的個人或團體所完成的,IAB 只負責監督,並將這些文件依照 RFC系列編號,RFC 自 1969 來 ARPANET 成立以來就不斷的增加,每份 RFC 都有一個獨立的編號。IAB 只負責 RFC 的編校及發行,如果某一個 RFC 被重新校定,為了避免混淆,必須將其重新編號,若有新版 RFC 取代某些舊版的 RFC,則會在新的 RFC 的封面上標示此事。
RFC 的編排方式並不若一般的規格文件來的嚴謹,它所涵蓋的資訊範圍也非常的廣,並不只限制在通訊協定的制定上,有關網路的其它各種應用技術也包括在裡面(如加密技術等等),不過 Internet 相關的基礎規格大多是由 IETF 和 IESG 所定義。所有 RFC 都可以免費取得,可到國外學術網站:
ftp://nic.merit.edu
http://www.rfc-editor.org/
或到交通大學 FTP 網站擷取,其網址為:
ftp://nctuccca.edu.tw/documents/rfc
擷取時以 anonymous 作為 user ID 和個人 E-mail 為密碼進入 FTP 伺服器,再依照 RFC 編號下載。本書附錄 A 裡收集一些較常用的 RFC 編號及文件名稱,有需要其內容時,可到上列網站下載文件內容。
以下是一些較重要的 RFC:(但號碼可能隨時更新)
● RFC 1310:規範有關 RFC 的產生方式。
● RFC 1000:規範 RFC 的分類方式。
● RFC 1340:規範『分配號碼』(Assigned Number),當 RFC 被更新時,1340 的索引表將會指出哪一個 RFC 取代了它。
● RFC 1600:規範『網際網路正式協定標準』(The Internet Official Protocol Standards),此 RFC 詳細列出不同 Internet 協定標準化的狀態,每一個協定都會有下列表準狀態之一:標準(Standard)、草案標準(Draft Standard)、提議標準(Proposed Standard)、實驗性的(Experimental)、新聞性的(Informational)、或歷史性的(Historic)。另外,每個協定都有一個要求階層:要求(Required)、建議(Recommended)、選擇(Selective)、限制使用(Limited Use)、或是非建議(Not Recommended)。如同分配號碼 RFC,此 RFC 也是會週期性的更新,必需確定所取用的是否是最新版。
● RFC 1122 與 1123:規範『主機需求』(Host Requirement)。RFC 1122 是處理資料連結層、網路層和傳輸層,RFC 1123 則是處理應用層。這兩個 RFC 針對較早、最重要的 RFC 加以修正,在尋找叫細微的協定特徵時,通常由這兩個 RFC 開始。它們還會列出協定的應用細節,如『必須』(Must)、『應該』(Should)、『可能』(May)、『不應該』(Should Not)、或是『不必』(Must Not)。
● RFC 1009:規範『路由器需求』(Router Requirement)。和主機需求 RFC 相類似,但詳列出路由器的特有需求。